內容來自sina新聞cn

創新驅動將是引領經濟增長的主線



創新驅動將是引領經濟增長的主線

證券時報記者 許巖

備受矚目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公佈。“十三五”規劃的時間節點很關鍵。一方面,“十三五”正處於三期疊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又是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時間節點前的最後五年,特殊時點決定瞭“十三五”目標的重要性。

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瞭證券時報專傢委員會委員、國傢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潘建成從理論層面解釋說,“十三五”提出的目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多目標”,中高速經濟增長速度是可以實現的。盡管當前經濟數據回落,潘建成依然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他表示,“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將是引領經濟增長的主線。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外部和內部的壓力都很大,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充足。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推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消費結構的升級、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綠色化與新興工業化的融合、一系列提升市場化效率的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十三五”提出的目標

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證券時報記者:“十三五”規劃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您怎樣看待這次五年計劃的意義?

潘建成:“十三五”同時也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後五年,也是關鍵五年。“十三五”規劃是完成這一歷史使命的路線圖,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十三五”提出的目標,是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礎上更趨完善的目標,是一個立體的、系統的、綜合的同時又是十分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目標。這個目標包括經濟增長、民生改善、國民素質提升、生態優化、制度成熟等,可以說,涉及社會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方面。比如,素質提升,非常重要,這是一個國傢的軟實力。

“十三五”規劃具有“多目標性”。在評價國傢發展程度時常常用一個“綜合指數”,所謂“綜合指數”,就是一個指標體系。這些指標之間相互關聯、互相影響,發展就要兼顧各項指標的平衡,如果一味追求高指標,忽略低指標,就會受到“木桶效應”的制約。如何在這些指標之間進行合理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綜合指數,這才是小康社會目標提出的意義。

這就是多指標構成的一個指標體系,這些指標綜合起來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這些目標不是相互獨立,而是相互關聯的。實現這樣一個多目標,關鍵是補短板。可以說,“十三五”期間在補短板方面將取得特別突出的成就。

“十三五”提出瞭更加全面、完善、系統的發展理念,這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一創新理念,是與前述的多目標相互呼應的,是實現前述多目標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證券時報記者:“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今後5年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目標,“十三五”期間中國GDP年增長速度達到6.5%。您如何看待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潘建成:“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依然面臨著“三期疊加”的巨大壓力,與此同時,也有充足的動力。可以肯定,“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的中高速增長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中高速”意味著經濟增長速度不會像之前那樣高,但也不可能太低。6%~7%的經濟增速在全世界范圍內仍然處於較快的速度。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外部和內部的壓力都很大,但同時也要看到,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充足。城鎮化尤其是新型城鎮化的推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消費結構的升級、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綠色化與新興工業化的融合、一系列提升市場化效率的改革、“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都會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中高速增長”背後有更加深刻的意義。中高速增長意味著增長效率的提高,包括企業的微觀效率和國傢投資的宏觀效率;中高速增長也與中高端產品相對應,GDP數據並不能簡單地說明一切;中高速增長對應的還應該是藍天白雲、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是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

當前的經濟增長處於新舊動能交替期,傳統動能受產能過剩等因素制約壓力較大,而改革和創新主導的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有一個培育的過程,缺乏穩定性。由此,經濟在短時間出現一定的波動是正常的。

中國經濟前景依然看好

證券時報記者:今年前10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逐季走低,企業利潤和工業出廠價格零增長或負增長,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經濟數據已經見證瞭什麼是“增長乏力”。您怎樣看待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勢?

潘建成:根據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總體來看,經濟延續瞭近年來增長速度溫和回落、結構分化日趨明顯的特征。具體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特征:

一是經濟增速繼續換擋。繼今年一、二季度經濟增速在去年全年7.3%的水平上回落至7%以後,三季度經濟增速首次回落至7%以下,6.9%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增速。值得註意的是,這是增速的換擋。從增量上來看,前三季度,按2014年不變價計算的GDP增量延續瞭2013年以來溫和回升的態勢。在經濟增速呈現“L”形平穩放緩的同時,經濟增量已經走出瞭一個平緩的“U”形反彈趨勢。

二是民生指標運行平穩。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就業1066萬人,超額完成全年計劃目標;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彰化和美農地貸款收入實際增長7.7%,繼續跑贏GDP。

三是結構分化十分明顯。從拉動增長的“三駕馬車”來看,三季度出口繼續呈下滑態勢,投資增長降幅加大,但消費保持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

四是增長質量和效率繼續提高。單位GDP能耗和用電量都在不斷下降,資源環境處於改善之中,部分地區比如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呈現好轉趨勢。

五是創新創業動力不斷增強。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3萬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出4.2個百分點。

三季度經濟數據出現一定的波動,並不能說明經濟出現瞭趨勢性下滑。我國經濟依然處於“三期疊加”影響之下,經濟增速換擋是一個自然的正常過程。同時,放眼世界,我國依然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當前的經濟增長處於新舊動能交替期,傳統動能受產能過剩等因素制約壓力較大,而改革和創新主導的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需要有一個培育的過程,缺乏穩定性。由此,經濟在短時間出現一定的波動是正常的。三季度經濟增長的下行是溫和的,也未必會是持續的。回落符合預期,在某種程度上說也符合主動的區間調控方向。

從全年來看,雖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宏觀政策也在不斷發力,新老動能不斷轉換,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經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是有保證的。

證券時報記者:您認為四季度經濟會怎樣走?

潘建成:經濟穩中趨好態勢不變,雖然增速出現波動,但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平穩和趨勢向好的根本態勢,我國經濟並沒有失速風險。從經濟增速看,三季度的經濟波動是溫和的,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斷崖式下跌。支撐經濟增長的一些力量可望在四季度進一步顯現。前期采取的降準降息、減稅降費等宏觀調控措施,將在今後一個時期持續發力。近期審批通過的大量工程包可望在四季度落實。

改革紅利不斷積累,創新創業動力房屋信用貸款刊登任何問題免費諮詢不斷增強。當前,一系列改革政策措施正發揮積極作用,隨著簡政放權等改革的逐步推進,我國經濟的活力還將被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的新動力也將為經濟平穩增長貢獻力量。

證券時報記者: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您認為接下來貨幣政策會有哪些變化?

潘建成:積極財政政策要更有力度,穩健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主要目標,下一步除瞭繼續深化改革,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精準宏觀調控,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積極財政政策要更有力度。下一步,可以進一步采取減稅降費措施,減輕企業負擔。可以加大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在內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投資力度,尤其是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落地,發揮民間資本積極性。同時,利用財稅手段加大對環境保護產業的支持力度,比如鼓勵電動汽車的消費並進而帶動生產。此外,還要進一步鼓勵產業升級,廣東、江蘇、浙江的工業企業越來越普遍地進行技術改造,促進產業升級,可以適度將這些經驗向其他地區推廣。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從貨幣政策看,由於物價走勢平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現象依然比較普遍,因此在適當的時候進一步降準降息可能是有益的。

“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就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中國推動創新要重視重大的、基礎性的創新,重視顛覆性的、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給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創新。

創新驅動將是

引領經濟增長的主線

證券時報記者: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那麼,您認為“十三五”期間如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增長動力在哪裡?

潘建成:結構性調整是增長動力之一。中國將在未來迎來結構性調整與變動,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

目前我國城鎮化發展尚未到位,正處在方興未艾的境況之中,接下來會作為動力繼續推動經濟增長。尤其是“人”的城鎮化進一步發展,也就是農民工的市民化所帶來的城鎮化質量會更高,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更加“踏實”。

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過程會帶來經濟增長。這個“由東向西”轉移的步驟和過程遠遠沒有結束,產業轉移之後能使東部地區更加聚焦在創新型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上。中西部承接的地區會獲得難得的發展機會。專業性更強的分工會使得經濟效率整體更高,增長動力更強。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大動力。長江經濟帶戰略、“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戰略在最近這段時間大部分仍處於頂層設計階段,進入“十三五”之後應該逐步進入落實階段,這期間所帶動的區域與全局經濟增長的力量也會非常強大。但這些大戰略影響是漸進的,可能需要用整個“十三五”的時間來顯現效果。

生態文明、綠色化發展不僅是“十三五”規劃編制的思考方向和重要任務,同時也是重要的增長動力之一。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節能減排要求更高,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更高,短時間對企業和經濟發展有所影響,但長期來說帶來瞭整個社會對綠色經濟發展的認同,使得整個社會對綠色經濟投資的加快。這個本身也是綠色產業發展的難得機遇。

證券時報記者: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針對突出問題、抓住關鍵點。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您認為“十三五”期間哪些領域會進行大的改革?

潘建成:十八屆三中全會到現在不到兩年時間裡,政府主要在做頂層設計方案,還有很多點子會在“十三五”期間一一落實。其中,財政、稅收、土地和金融體制改革會逐步深化推進。

財政制度的改革要更體現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經濟領域的作用是充分保障市場的秩序,讓市場機制得到最充分發揮。另外,財政要在保證民生方面發揮最大作用,從財政支出方面來講,要加大政府支出在社會托底方面的作用,加大公共財政在公共產品支出的力度,加大公共支出在PPP項目落實的引領作用。期望看到公共設施建設在“十三五”期間獲得迅猛發展,包括高速公路、高鐵、城市基礎設施等不斷完善,以及支線機場和一線機場興建與擴建。這些有著巨大發展空間的項目需要龐大的資金,因此就需要財政支出來引領民間資本。

稅收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推進營改增。完善資源稅來推動綠色經濟的增長,使得綠色資源得到市場化的價值體現;稅收不能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一刀切,要進一步做好對中小企業減稅的工作。

土地制度改革要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目前農村有很多“空心化”現象,有很多土地和宅基地處在“沉睡”之中,這些土地資源是沉淀的資本,通過土地流轉和改革,喚醒這些豐富的資本,以推動經濟增長。

金融體制改革要朝著市場化方向發展。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目前四大自貿區的建立實際上促進瞭金融和國際貿易,金融與實體經濟更緊密的聯合,讓金融和實體經濟得到更直接的銜接,減少中間的損耗和成本,減少瞭金融空轉的現象發生,未來應進一步推廣。

證券時報記者:都說創新是發展的推動力,您認為創新在“十三五”期間將發揮什麼作用?

潘建成:創新驅動力會在“十三五”期間得到更明顯體現。當前經濟仍然處在三期疊加的蔓延階段。正是這樣一個苛刻的環境,倒逼企業創新,再加上政府“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鼓勵政策的推動,相信在“十三五”期間,創新引領增長會更加顯著。國際上一般認為當研發投入占到GDP2%的時候,國傢進入創新的活躍期,中國在2014年達到瞭這樣一個時點,所以說“十三五”期間應該正式進入到瞭一個創新的活躍期。

“十三五”提出的創新是廣義的創新,它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理論創新等等。從一定意義而言,制度創新就是改革,它能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目前產業結構已出現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方面,得益於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陸續出臺的一些改革措施,另一方面,迫於新形勢下的經濟壓力,一些傳統企業開始進行轉型。

“十三五”期間,產業結構至少會出現以下幾個變化:服務業向縱深發展,比重將繼續提高,而制造業比重會越來越小;農村改革的加快會極大促進農村現代化,農業將朝著一個更加合理的方向發展;制造業內部將出現分化。食品、醫藥、紡織服裝等與消費聯系緊密的產業會繼續穩健增長,IT、高端裝備、數控裝備、智能硬件等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產業會加快發展,而諸如煤炭、鋼鐵、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增長速度會放慢。

“十三五”期間,服務業內部將出現分化。一些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產業,如旅遊業、影視業將會呈現飛速發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休閑這些產業會有比較強勁的增長;生產性服務業,如科技服務、IT服務、商務租賃也會繼續增長;而傳統的服務業增長將會變慢,如房地產服務業、住宿餐飲業等。

與此同時,“中國制造”變成“中國智造”就是技術創新的一部分。中國推動創新要重視重大的、基礎性的創新,重視顛覆性的、能夠改變整個行業發展方向、給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創新。

長期以來,把較多的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雖然經濟取得瞭卓越成就,但是也累積瞭許多矛盾。這些社會矛盾如果不解決好,就會制約和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更多關註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堅持協調是社會經濟重劃區比較信用貸款代墊款

整體平衡發展的保證

證券時報記者:“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全面,比如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您怎樣看待社會協調發展?

潘建成: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傢硬實力的同時註重提升國傢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堅持協調發展,是實現“十三五”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必須切實貫徹的一個重要理念。

從總體上來說,是經濟社會各方面結構優化的過程,目標是要達到有序健康發展。重點強調的是整體性、系統性和平衡,堅持協調是社會經濟整體、系統、平衡發展的保證。

長期以來,把較多的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雖然經濟取得瞭卓越成就,但是也累積瞭許多矛盾。這些社會矛盾如果不解決好,就會制約和影響經濟發展。因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要更多關註社會的發展,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

證券時報記者:在當前經濟轉型期,怎麼能體現協調發展?

潘建成:從經濟發展內部來講,也需要堅持協調發展的理念,推進一系列結構的優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推動東、中、西部加快發展中,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思路,要根據每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和人文特點,找到適合當地的發展之路。

在當前經濟轉型期,必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加強薄弱領域,增強發展後勁。要繼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加快提高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要調整“三駕馬車”的關系,更加註重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促使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健康。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113/04042375609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m12qe99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